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
中国天气网>湖南 > 专题

雾-霾监测、治理中国气象局一直在行动

【字体:   2015-03-16 16:21:17   来源: 中国天气网湖南站

雾和霾作为天气现象,是世界各国地面气象观测中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雾、霾等重污染天气的预报预警和大气污染气象保障工作。

中国霾观测/监测任务早在50年代就已开始了相应的观测与检测。2002年5月气溶胶研究第183次香山科学会议、12月国家区域性灰霾形成机理及气候影响科学研讨会,在霾研究领域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标志意义。

“在此之前,我国东部霾年平均日数不足8天,霾天气气候学研究相对薄弱。但随着霾日数的快速增长和霾气象环境灾害加剧,霾长期气候变化特征的研究和气候影响的研究已经取得重要成果。”周兵说。针对雾、霾天气,中国气象局在全国建立了常规雾、霾天气网络化监测体系,主要包括能见度、相对湿度、雾和霾天气现象等观测,是气象部门基本观测预报服务重要内容之一。近些年来还逐渐开展对雾霾有重要影响的大气气溶胶的观测和大气环境质量PM2.5等监测,同时研究建立了卫星遥感监测雾、霾空间分布和发生发展的技术方法,在国家及和区域中心开展雾、霾成因分析、预报预警指标和数值预报模式开发研究及应用。

“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目前对气溶胶的物理-化学-光学特性的观测逐步增多,也开展了一些气溶胶垂直分布的观测。”周兵补充到。

为了更好地落实大气污染气象保障工作,中国气象局印发了《气象部门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明确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环境气象服务目标和任务。强化气象卫星、环境气象观测站在区域雾和霾监测中的应用,完善雾、霾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开展雾、霾和空气污染气象条件中、短期预报预警,并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

其次,成立中国气象局京津冀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建立京区域环境气象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发布区域环境气象预报和评估报告;开展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演练,建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区域加成呢数据共享、信息通报和联合会商机制,初步实现了重污染天气的区域联防联动。

再有,签署《环境保护部中国气象局合作框架协议》。联合环保部门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加成呢预警实施方案》,制定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实施细则。同时,开展了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会商演练,并与卫生计生委、交通部联合启动雾和霾天气对健康和交通运输影响的应急联动试点工作。

就在本次采访当天(10月17日),中国气象局雾、霾监测预报创新团队成立。该团队将在未来致力于研发全国和区域雾、霾数值预报系统,为实现全国、区域和重点城市雾、霾联动预报预警提供科技支撑,促进提高我国雾、霾预报的准确率,带动国家、区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气象服务的发展。

雾-霾天气已经影响到人们生活和出行及人体健康。能见度低下易造成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事故与延误。雾霾天气发生时,近地面大气中含有大量的各种污染物质,特别是高浓度的PM2.5,对人体健康有极大危害,易发咽喉炎、气管炎、结膜炎等炎症;造成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的增加。

对于霾治理的对策,周兵说:“治理霾需要内外治理同时进行。外部就是指影响霾生成、发展等因素的气象条件的变化,这部分应以适应对策为主;内部部就是指从霾的污染源下手,例如减排、低碳行动等。”总之,周兵认为治理空气污染关键在于加强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政府引导、联防联控、结构调整。政府明确城市定位,科学制定城市规划和人口合理布局;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改善公共交通管理,严格限制机动车保有量,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建立城市间治霾污染协同行动和协同减排计划、落实联防联控的措施方案,加快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减少大气中有害凝结核的总量。

第二,监测系统一体化、科学行动。霾污染监测需要突破国家与地方的界限、行业与行业的界限,强化国家级跨学科、跨行业的大气环境监测系统顶层设计、一体化建设、资源共享政策。科学剖析霾污染和成分结构,重视气候变化中霾气溶胶气候效应,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阶段性目标,树立科学行动长期作战信心。

第三,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实施论证制度。推进环保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空气污染治理相关法规体系,坚持污染排放控制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和恢复气候系统功能。建立城市规划和重大项目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以趋利避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第四,科普先行、低碳生活、绿色出行。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和气候环境已逐步为社会接受,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交通造成污染问题及其治理经历漫长历程,先进经验和技术值得学习与借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能源消耗、资源耗损和碳排放。(编辑:谭萍)

编辑: 中国天气网湖南站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帮助- 人员招聘- 客服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律师-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手机版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湖南省气象局
    郑重声明: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10385-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